第二百七十八章安抚-《三国:汉中祖》
第(2/3)页
刘禅微微一笑,说道:“如卿所言,后人自有评述,倒是朕痴迷于此道了。”
顿了顿,刘禅问道:“绍先劝降李辅,不知公渊以为当如何封赏?”
说完半晌,不见回答,刘禅轻咳一声以为提醒。
“启禀陛下,臣在思邓贤之事。”廖立好似回过神来,拱手说道:“在孟达起兵反正之时,邓贤、李辅二人联合诛杀孟达,以归降司马懿。故邓贤、李辅唯恐我大汉以此治罪于他二人,常与我大汉将士死战,拒不归降。”
“李辅此番归附不过是因内外交困,又有后将军好言劝慰,不得已归顺我大汉。邓贤为孟达外甥,心有惶恐,拒不降汉,遂弃城而走。是故臣以为当效雍齿封侯之事,重赏李辅,不仅可安李辅之心,亦可抚逆魏将校之心。”
廖立的话语之中信息量不少,邓贤、李辅作为诛杀孟达的罪魁祸首,他们二人不投降大汉的原因,就是担心大汉追究往昔之事。现在李辅好不容易投降,大汉应该安抚他。
至于怎样安抚,廖立给出了他的答桉,建议刘禅效彷刘邦封雍齿为侯的例子,重赏李辅。
当时刘邦迟迟没有分封手下功臣将领,张良建议刘邦封他的仇人雍齿为侯,以来安抚将校的不平。刘邦从张良之策,功臣将领见雍齿都为侯了,自是不再担心。
大汉所面临的局势与刘邦那时的情况不同,但内在含义却是相同的。以邓贤为例子的部分曹魏文武大臣,他们不是想为曹魏死战,而是担心刘禅会在一统天下后,清算他们过往之罪,这才不敢倒向大汉。
如今大汉若能重赏李辅这种叛逆之辈,那些心有担心的之人见李辅这种人都可以受到封赏,乃至重赏,又何愁自己会被清算呢!
刘禅点了点头,说道:“公渊所言颇有道理,传令下去,册封李辅为都乡侯,受领清河太守,以示我大汉宽容之心。”
“诺!”
三国时期可非诸侯并起之时,三国各国的势力逐渐固定,大汉既然想一统天下,就不得不接受魏、吴二国所遗留下来或好或坏的事物。
对于刘禅来说,如果他的大汉不想像西晋那么畸形,或许平定二国后才是他真正治理华夏的开始。打天下难,但治天下或许更难,李辅、邓贤不过是开胃菜罢了。
就在郄正奋笔疾书拟诏之时,廖立趁机将姜维奏疏奉上,说道:“启禀陛下,姜并州请议征讨太原。”
第(2/3)页